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白玛程列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626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收起左侧

0483 白玛程列仁波切洛杉矶: 堪布阿琼的菩提心口传指引(三)

[复制链接]

983

主题

985

帖子

4074

积分

积分
4074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19-2-18 15:14:50 | 只看该作者 |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喇嘛钦!字体小,下拉至帖子底部有设置方法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白玛程列仁波切洛杉矶: 堪布阿琼的菩提心口传指引(三)


我们接着今天下午的开示继续讲。前面讲到了怀有期待或希望得到救护的发心是不可以的,接下来要讲的是也不能以无记的状态行持善业。

无论是修持正法还是在社会上做任何工作,我们都要好好地观察自己是否处于无记的状态,是否以无记的发心在干活。

我们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修行人,有的人觉得自己已经修法很多年了,基本上大家都会觉得自己是在修法的状态中。但是我们是不是以无记的发心在修行或干活,这点自己要好好观察。

如果以无记的发心修持和行持善业,可能不会得到什么成果。

比如人要去做事,他所养的狗虽然并不知道主人要做什么,但也会随着主人一起去。再比如这里有很多大人带着小孩子过来,大人是要来听法,小孩子虽然跟过来,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大人要干什么,反正爸爸妈妈在哪里,他们就一起跟着到哪里。在修行的过程中,听到别人说“听法非常好,闻思非常好,打坐非常好”,自己也跟着一起做,但是并不了解真正的原因和意义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所做的一切实际上是以无记的发心在做。

现在有的人虽然是堪布、活佛,虽然是和尚、尼姑,身上穿着僧装,心里觉得“我真的很不错哦”,如此怀着比世间普通人要大得多的傲慢心,还以为自己在行持善业,实际上所做的一切就是在修持地狱之业。

作为普通的出家人,无论是尼姑还是和尚,依止了一位特别大的上师,就觉得自己是特别大的上师的弟子,自己的烦恼看不到,却怀着巨大的傲慢,并不知道只有改变自己的心相续,才可能通过修持正法获得佛果,却以自己是某位大上师的弟子的傲慢心来面对别人。其实这也是当今出家人的一个很大的过失。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普通在家人身上。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,也会觉得自己的上师多么伟大和了不起,然后也怀着比普通人更大的傲慢心,同样所做的善业也不会得到善果。

我们在这里听法的人,也有人会认为“我是初学者,我什么都不懂,但愿通过学习我能了解一些”,怀有这样心态的人也会有几个。一般的情况是认为自己学佛的时间很长、自己还不错,怀着这种傲慢心的人还是不少的。

修持固然非常重要,但是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更加重要。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,无论怎么修法,都不会得到加持和成果。如果不怀有很大的傲慢心,去好好闻思《大圆满前行引导文》、《入菩萨行论》和俱舍、中观、因明等五部大论这些经教是非常好的。

讲法的人也大概在讲法,听法的人很多年也不断地在看经书、闻思,但是无论是讲法的人还是闻法的人,如果没有真正以所讲的法义或所闻思的法义对照和改变自己的心,哪怕这么做一辈子,也不是说没有功德,虽然也会有功德,可是要想迅速获得一定成就,想转变自己的心相续,却不可能了。

如同一个重病者在医生前吃了很多年的药,病却一直没有好,那么无论医生说得再好听,病人再吃药,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也没用。医生也不需要说那么多,病人也不需要说那么多,药吃到之后,病人的病情好转了,就已经得到了治疗的效果。作为一个修行人,无论是讲法者也好还是闻法者也好,自己在讲法和闻法之后,看看自己是否看到了自己的过失,是否能够认识到自己心相续中的烦恼并对治。如果能够对治,就已经获得了真正佛法的加持;如果没有任何效果出来,自己的烦恼也不见减轻,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对治,那么无论你是讲法者还是闻法者,可能最终就慢慢归入无记这一类了。

如果讲法的人也是大概大概在讲,听法的人也是大概大概在听,却没有真正针对自己的心相续来改变自己的心相续,最后修行的结果一点都看不到,那么最后就变成了上师骗弟子、弟子骗上师,就和小孩子玩游戏一样了。

在修法的过程中,并非一定要修很多法、修很深的法,可能有的人只会念一句观音心咒、阿弥陀佛,那么在好好发心的基础之上,好好地来念观音心咒或阿弥陀佛,之后进行回向。如果真正用心坚持去做,也会得到修行的成果,所修持的也是真正的正法。

善的发心根据修行者发心的大小也分为三类。

首先是小的发心的情况。这类修行者也知道轮回的痛苦,火烧到自己被烫的感觉是知道的,刀砍过来自己身体会痛的感觉是知道的,轮回痛苦的这一部分他是真的知道的。他虽然没有帮助他人也脱离痛苦的发心,但是自己想从痛苦中逃离的这种心是有的。怀有这种发心的修行人也是有的。

还有一类修行者,确实有广大的发心,希望所有众生也能够得到快乐。对于他来说,如果是感受火烧的痛苦,他也希望所有众生从火里脱离。如果是感受鬼类的痛苦,比如一个鬼魔王让所有人都卷入痛苦中,他也会希望所有众生都从这种痛苦中脱离。像鸡、鸭、鱼被杀时,对于它们来说痛苦非常剧烈,就如同感受魔鬼的痛苦一样。如同前面举的例子,如果是感受被刀砍的痛苦,他修法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所有众生都脱离痛苦而修法。这就是中等的修行方式。

无论你穿着比丘的衣服还是沙弥的衣服,你在学法,但若你的心仅仅只是围着自己的话,那么即使你穿着再好的僧装,也会让你的修法变成一个很普通的在家人的修法,你的僧装不具备意义,因为你没有救度其他众生的心。

如果一个人没有清净的发心,在修行中也不好好地积资净障,不修加行直接冲上去就打坐,不好好地修窍诀却拼命打坐的人很容易修到无色界去。没有好好地发心,也不去修五加行,就直接拼命禅修,也有很多人最后得到了雪猪子和熊的身体,这种情况都是有的。还有的人没有清净的发心,没有按次第修行,直接冲上去拼命看脱噶,最后修到色界去的人也有,根本脱离不了轮回。

没有基础就修脱噶的人在海外倒不是很多,可是在藏地就要小心了。哪怕在亚青寺,如果不好好地修转心四法,不好好地修加行,不好好地闻思窍诀,然后说大话直接冲上去修脱嘎,最后整个一辈子都浪费了。这种修行人在藏地、在亚青寺都是有的。以前亚青寺没有这样的出家人,可是现在因为人多,这种情况就开始出现了。不是所有的人都不好,大部分都是可以的,但是其中还是出现了个别人直接冲上去修,把自己的人身浪费了。

现在有些出家人、修法的人,既不好好地修转心四法,不好好地修加行,不好好地积资净障,也不好好地闻思窍诀,不看自己是否真正对心性有了了知,看到其他人上山修区分有寂,自己也跟着上山修区分有寂,看到别人在关房里观修脱噶,自己也冲过去观修脱噶。这样的人身,即使你是在亚青,哪怕你有多努力,你的时间都是浪费的。这一辈子你什么也得不到,来世同样也是浪费的。

发心讲到上士、中士和下士,上士真的是舍弃自己的利益,真正为了所有六道众生能获得佛的果位,以这样广大的发心来摄持的,这是上士的发心。怀有这种广大发心的修行者,他们知道轮回的痛苦,并且希望将所有众生置于安乐之地,再发广大的心来修持正法。他的发心会分为两部分,一个是愿菩提心,一个是行菩提心。

我们知道轮回的痛苦,想利益所有的众生,首先要知母、念恩、报恩,要从自己的母亲身上开始修习。

我们现在的人身是由父母所赐,我们父母的人身也是他们的父母所赐,我们死后如果得到另外一个人身的话,也是有父母的。我们去看自己的父母的父母,自己的前世的前世,自己的未来世,作为人道的众生都会有父母的。

我们说修习菩提心要从自己的父母修起,尤其是从自己的母亲开始修起。我们要修习菩提心,以母亲为重的话,先要知道母亲,然后要知道母亲对自己的恩德,之后再思维如何报答母亲对自己的恩德。

无论自己的母亲在世与否,对于母亲的形象、身体状况,自己心里应该会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和感觉。以这辈子母亲对我们的恩德为思维点,可以知道我们无数的前世以及未来世肯定都如同今世一样,只要我们在人道,都会有对我们有极大恩德的母亲。

一般说来有卵生、化生、胎生、湿生,除了天道和地狱之外,众生基本上都是有母亲的。我们的生生世世,以前到现在、现在到未来,如果不从轮回中解脱,都会通过母亲而出生。我们这辈子有现在这样快乐幸福的生活,是因为母亲的恩德;我们这一辈子有修法的机缘,能够通过修持将来获得佛菩萨的果位,也是因为母亲的恩德。母亲不仅给了我们身体,也给了我们命,给了我们生活上的资具,还给了我们去学校上学等资源条件,母亲对我们的恩德是非常巨大的。

在没有投胎之前,我们只有一个神识,随着业力到处漂流,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。因为母亲的恩德,我们投胎到母亲的子宫里,在母亲的子宫里住九个月十天,在此期间通过脐部的轮,将母亲身体里的所有精华吸收到自己身体里,才慢慢长大,最后才能够出生。母亲在怀孕期间,身心所受的辛苦和艰难非常非常多,最后辛苦地将孩子生出来之后,又将身心全部投入到养育孩子上面。有孩子的期间,母亲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。

母亲对我们有赐予生命的恩德。如果不是母亲舍弃自己的安乐,全心全意来养育我们的话,根本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一切。有些人觉得自己长得很漂亮、福报很好、生活条件很不错,其实这一切都源自母亲赐予我们生命并把我们养育长大的恩德。如果母亲最初不想要我们,不让我们住在的她子宫里,不把我们生出来,不给我们这个机会的话,我们现在基本上还是一个神识到处飘荡,根本不可能得到这样的人身,不可能有这样的闻法机会……什么机会都不要谈了。

一般的小孩,如果父母不照顾他,长也长不大,话也不会说,就是一个废掉的人。我们生下来时是空手而来,食物也不会吃,只能靠吃母亲的母乳长大,衣服也不会穿,完全靠母亲的养育,我们才能长大。母亲养育孩子花费了很多心血,对孩子极其关心、爱护,以柔和的语言和自己的孩子说话。如果母亲随便把一个孩子扔在一边,他是不可能自己长大的。

施予身和命的恩德如上所讲,除此之外母亲对我们还有施予资具受用的恩德。父母把自己的财物、精力全部都用来养育和教育自己的孩子,孩子如此慢慢长大。没有一个人会像空地上的树一样直接长大的,人真的是在父母的恩德、财物的恩赐下长大的。对于母亲来说,天冷时,宁可自己没有穿的,也会尽量让孩子穿得暖和;食物不够时,宁可自己挨饿,也不会让孩子挨饿;无论自己在社会上遭受多少痛苦,遇到多么艰难的人和事、多难听的言辞,也会把这一切挡住,对孩子尽可能以悦耳的言辞对待,给予孩子最大的温暖。母亲将自己的一切关爱赐予了孩子,孩子才能慢慢长大。

孩子刚刚生下来时,自己不会吃饭,是母亲一口口喂饭;孩子也不会走路,是母亲扶着一步步走路;孩子穿鞋时左右都分不清,是母亲一点点教会;孩子话也不会说,是母亲“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”这样一个个词教他学会……孩子是在母亲无量付出的基础之上慢慢长大的。没有一个人像天空的太阳和月亮那样自己升起来,没有人是这样长大的。

孩子小时候,父母会拼命地为了孩子的生存、为了孩子能够进入比较好的学校去赚钱,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,一切都是父母竭尽全力在维持。刚刚生下来的小孩,不要说支付学费,他自己一文钱也没有,都是在父母付出的基础上,才有我们的今天。

我们现在知道善恶取舍,知道行持善业,知道要好好修法,以及通过好好修法可能会获得解脱的果位,其实这些最初的基础都是父母提供的。
不仅是自己的母亲、自己母亲的母亲…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。

纽西龙多供养华智仁波切一块酥油,华智仁波切对纽西龙多问:“酥油上的手印是谁的手印?”纽西龙多回答说:“是我母亲的手印。”华智仁波切说:“这个酥油我不吃,你拿回去,你看着这个手印忆念你母亲的恩德。”华智仁波切让纽西龙多观修母亲的恩德观修了整整一百天。一百天是很短的时间,实际上我们一辈子都要用心来观修母亲的恩德。

现在无论是国内的人还是国外的人,自己长大之后,自己怎么快乐就怎么做,把父母也忘记了,把父母的恩德也忘记了,父母的话也不再听了,自己真的好好地用心去想一想,可不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父母?

从当今社会状况来看,我认为藏族群体和汉族群体在对待母亲方面还是有一定差别。我也去过汉地很多城市和地方,无论自己的条件多么好,把父母放在自己身边好好照顾的人,我一个也没看到。在我们藏族人中,无论条件好坏,有的甚至一分钱都赚不到,但是所有人都把父母放在自己的身边,在生活上竭尽全力照顾自己的父母。

当然因为藏族人条件也差,卫生等各方面都不是很好,他们会用心照顾父母,但是照顾的好与坏的差距也是很大的,也不是所有人都把父母照顾得特别好。藏族人在照顾父母方面当然也有各种情况,虽然照顾得特别好的其实也不是特别多,但是基本上都会照顾父母。真的把父母亲扔在一边不管的人,在藏族人群体中真的非常罕见。

作为父母亲的藏族人到了六七十岁的时候,基本上不会再干任何活了,孩子做得怎么样就是怎么样,全部交给孩子做,父母再不会多想,自己一心一意念经、念玛尼来度过自己剩下的时光,都是这样的。

在牧区,父母把孩子养大之后,孩子要去放牧,因此没有时间照顾父母,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想去参加法会、想修行,要自己给自己烧茶。但是无论条件好坏,孩子都会竭尽全力去帮助父母。孩子要干活时,没有办法,做饭烧茶就要父母自己动手了。

对于藏族人、对于牧民来说,他们把父母看得非常非常重,把父母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。好好照顾自己的父母,本身就是正法,本身就是佛法。现在汉地也好国外也好,把父母摆在第一位、好好照顾父母的人,可能百分之八九十甚至百分之百都没有了,基本上孩子们都把生活重心转向了自己,而不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父母身上。实际上我们真的要很用心地照顾自己的父母。身教也胜过言教,只有自己好好用心照顾父母,自己现在特别喜欢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照顾自己。

我们学佛的人要好好地孝顺父母。身边认识的人如果没有好好孝顺父母,我们也要慢慢地劝化他们,让他们都知道父母的恩德,好好地尊重和照顾自己的父母,这也是我们佛教徒的一个责任。

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是那么竭尽全力地在保护,实际上我们对其他众生也要有同样的慈悲心。






ymjingang (圆满金刚)进微信群

QQ 3356114452   QQ259302188





上一篇:0482 白玛程列仁波切洛杉矶: 堪布阿琼的菩提心口传指引(二)
下一篇:0484 白玛程列仁波切洛杉矶: 堪布阿琼的菩提心口传指引(四)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白玛程列    

GMT+8, 2024-4-20 02:10 , Processed in 0.081119 second(s), 12 queries 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.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