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白玛程列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3128|回复: 0
收起左侧

测试贴

[复制链接]

983

主题

985

帖子

4074

积分

积分
4074
发表于 2020-5-23 18:20:0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喇嘛钦!字体小,下拉至帖子底部有设置方法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楞严经要义05:你经常跟著感觉走,那你要了生死很困難,要往生極乐世界也非常困難

净界法师宣讲

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要义。监院法师慈悲,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请放掌。打开讲义5面。

戊二、显位叹德

蕅益大师将《念佛法门》由浅入深分成二个次第:一、事持,事持是一种事相上的修学:也就是我们刚开始念佛的时候,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去接触佛号的时候,我们是把重点放在佛号上面,我们思惟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,这时我们这一念心来忆念佛陀的圣号。当然这个地方念久了以后就有产生了障碍,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妄想,妄想的活动就障碍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佛号;就是我们的心跟佛号之间产生了妄想障,妄想障就使令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我们的功德很难圆满,因为我们总是觉得很难完全感应道交。第二我们觉得在念佛的时候很难相续。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念佛的人,基本上都遇到二个问题,就是佛号很难念好,佛号很难念得很久。

这时候怎么办呢?祖师大智慧开始提醒我们说:「念佛是谁?」我们刚开始念佛的时候,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佛号,这时候开始回光返照“念佛是谁”?原来不是我的嘴巴念佛,是那明了的心在念佛。而我们的明了心有了障碍,就使令所有的功德产生了障碍。蕅益大师这时候告诉我们「提起内心的观照」,就是从事持而入理持,我们开始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观照这妄想,观照这妄想是缘起性空的,它是假藉因缘而生,所以它的本性是毕竟空寂。这时候就慢慢慢慢把妄想的势力给熄灭了,这时我们的心跟佛号就能够感觉到念得更加的紧密,更加的持久。

这就是古德所说的「禅净双修」,以禅观的智慧来破除心中的妄想,以念佛法门来创造功德庄严。我们修学《首楞严王三昧》的道理亦复如是,我们就是用《首楞严王三昧》来破除心中的妄想;我们可以这样讲,整部《楞严经》,从头到尾就是要你修《首楞严王三昧》。而《首楞严王三昧》它就是在破除我们的攀缘心,一言以蔽之就是破除妄想,让你在修念佛的时候,能够功德更加的圆满坚固,让你在布施的时候,持戒的时候,更加的究竟圆满。我们在修法门之前,先把内心做一个调整,先端正其心。

叹德

佛子住持,善超诸有;能于国土,成就威仪;从佛转轮,妙堪遗嘱;严净毗尼,弘范三界;应身无量,度脱众生;拔济未来,越诸尘累。

这段经文古德分成二段来说明:一、赞叹阿罗汉自利的功德;二、赞叹利他的功德。

佛子住持,善超诸有。(赞叹自利的功德)「佛子」是指他的功德是怎么产生的,“佛子”简单讲就是佛法之子,它的功德是从佛跟法引生出来的。譬如《法华经》上说什么是“佛子”呢?『从佛口生,从法化生,得佛法分。』也就是说这个人他本身是没有功德的,但是他听闻佛陀的说法,把这个法加以如理思惟消化以后,就产生内心的一种戒定慧的功德。这功德是怎么来的呢?是从佛跟法的熏习而产生的,等于是从佛法所生之子称之为“佛子”。(说明功德的由来,以下说明功德的相貌)

“住持”住持就是摄受的意思。他这一念心能够把心中清净的戒定慧摄持不失,因为摄持戒定慧的关系,就能够善巧的超越三界二十五有的果报。◎基本上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有二种情况,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二种效果:

第一、当我们心跟境接触的时候,外境会给我们一种感受,可能是快乐的感受,也可能是痛苦的感受;那么这感受会刺激我们产生一个想法,就是妄想,因为由感受引生的想法就是妄想。然我们的内心没有戒定慧,就心随妄转,就跟随妄想去做了,我要做什么、我要去做什么…。一般人经常都是跟着感觉跟着妄想而走,那他内心当中生死的业力就很强大。说你怎么知道这个人生死业力很强?这个人经常跟着感觉走,这个人来生要了生死很困难,要往生极乐世界也非常困难。因为他内心当中那个无明缘行,那种生老病死十二因缘的力量太强,他没办法突破。


第二种是他本身也有妄想,但是他将佛陀的戒定慧经常的摄持在心中,所以当他接受刺激产生感受妄想的时候,他那戒定慧现前,观察妄想是缘生缘灭的,是毕竟空的。这时候他就能不随妄转,这时候他就慢慢趋向「还灭门」这个人的生死业力慢慢淡薄,慢慢淡薄。所以我们一个人,你要觉得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,外境会给你很多很多的感觉,而你对这种感觉,慢慢慢慢的你不再理它的时候,就表示你的生死业力慢慢慢慢的轻薄,那系缚你的十二因缘的力量,已经没办法把你带动起来了。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心念,从你起心动念的状态,就可以判定你这个人的生命未来是往哪里走,大概就会知道。(这段后面佛陀会说,怎么样从你念头来判定你的来生。这地方只是个大判,你若是心随妄转你就是随顺于流转门,你若能不随妄转就随顺于还灭门。)

这些阿罗汉的特色就是他能住持戒定慧,所以能够“善超诸有”。这是赞叹他自利的功德。

(利他功德分二段,第一段讲今生功德,第二段讲来生的功德)

能于国土,成就威仪;从佛转轮,妙堪遗嘱;严净毗尼,弘范三界;

他能够在自己本住的国土当中,显现出美好的身口二业的威仪(这段是赞叹他持戒的功德)“威仪”就是“有威可畏,有仪可表”他的内心有威严,表现出来一种美好的表率,叫“内威外仪”,让人家产生恭敬仰慕之心。这是持戒的关系,产生一种美好的身口二业。从佛转轮,妙堪遗嘱;(赞叹他定慧的功德)阿罗汉他能够随从佛陀来转四谛法轮,开显无常无我的智慧,能够善巧的遵从遗命,来继承佛陀的家业。也就是说,佛在世的时候,不是佛陀一个人说法,这些千二百五十人大众,都帮助佛陀来告诉这些颠倒众生,告诉他们生命是无常无我的,依止这样的观照来消灭自己的攀缘心。严净毗尼,弘范三界;(将前面持戒跟定慧的功德作总结)他能够严守清净的戒定慧,所以能够做整个三界的模范,做三界的表率。不但是人间,包括天人看到阿罗汉都生起恭敬景仰之心,因为他们能够宣扬佛法的真理,让众生能够觉悟,天人也非常的赞叹。(阿罗汉今生当中表现出来身口意的功德)

应身无量,度脱众生;拔济未来,越诸尘累。(阿罗汉未来的功德)阿罗汉基本上不是在今生有这种功能,阿罗汉未来生在空间上,他们能够应无量之身,而说无量之法来度脱众生。“应身”指的是他的神通,他能够因于何身得度就现何身,当然现身的目的主要是说法,善巧方便的说法,应无量之身而说无量之法,使令众生能够善根成熟,而能够解脱生死(这是讲到空间的无障碍)。(时间无障碍) 拔济未来,越诸尘累。他不但是佛在世的时候能够度化众生,在未来世当中他们都能够生生世世,不断的来帮助未来的众生。是他内心当中本来的功德,我们讲他的“本地风光”。

我们看一个菩萨要看他的迹门跟本门,譬如说观世音菩萨,我们从他的显现事迹,他是寻声救苦的一个菩萨,但事实上他的本门早就成佛,他早就是佛陀。所以你说他到底是一个菩萨还是佛陀,那你得看从什么角度来看,从他今生的示现,他是扮演一个菩萨的角色,世间上不能有二尊佛出现,不可以;谁扮演佛陀,其他的只能当助伴,不能同时有二尊佛出现。从他的本地风光,他早就成佛陀了,所以我们讲,一佛出世,千佛护持。譬如今天我们大家同学都成佛了,但是今天只有一个人能够成佛而已,他作佛的时候,其他人就扮演他的弟子,他扮演舍利弗,他扮演目犍连尊者……,来护持这个佛陀来宣扬教法。因为都没有阿罗汉,大家都是佛,那么佛法没办法弘传,没有人示现犯戒,没有人来请教佛法,佛陀也不能唱独角戏。

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得出来,阿罗汉他怎么能够应身无量,度脱众生呢?他怎么能够拔济未来,越诸尘累呢?阿罗汉从教理上的学习,他死了以后是入涅盘了,他怎么就没有入涅盘呢?可看得出来这些阿罗汉是「外现声闻相,内密菩萨行。」这些都是法身菩萨示现,否则他们不可能应身无量,能够拔济未来,不可能。我们从这段经文就能够读出他的消息,这些阿罗汉的本地风光都是法身菩萨。(这段是赞叹千二百五十阿罗汉的功德)

戊三、列上首名

(一千二百五十名阿罗汉当中,本经列出长老首座的名称)

其名曰:大智舍利弗、摩诃目犍连、摩诃拘絺罗、富楼那弥多罗尼子、须菩提、优波尼沙陀等,而为上首。

“阿罗汉”简单的讲是无生,也就是说身为一个阿罗汉,他的共同点就是[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皆办,不受后有。]“无生”的意思是说他这一期的生命,是他在三界当中最后一次受生,他今生结束以后就不再来了,这是他的共同点。但是阿罗汉本身也有他个别的差别相,譬如大智舍利弗,舍利弗尊者的特色是智慧第一,《阿含经》上说:「我佛法中,智慧无穷,决了诸疑者,舍利弗最为第一。」他能够决断种种的疑惑,在经典上说舍利弗尊者曾经有一段事情叫做“寄辩母口”。寄辩母口”是什么意思?说是舍利弗的母亲经常跟他的弟弟辩论,他弟弟的智慧很高,每一次辩论都输给他弟弟,后来舍利弗尊者的母亲怀了舍利弗以后,再跟他弟弟辩论,他弟弟就辩不过他了。因为他的母亲得到舍利弗内心的智慧的加持,也就是说舍利弗尊者还没出世之前,他那个智慧力量就表现出来了,寄辩于母口”。所以他的弟弟非常的害怕,我这个外甥还没出生智慧就这么高,那出生还得了,就赶快的离开家到南印度去修四吠驮。这个是讲到舍利弗的特色。

摩诃目犍连。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,在《阿含经》上说:「我佛法中,神通轻举,飞到十方者,目犍连最为第一。」目犍连尊者他的特色,就是他显神通的时候,他的变化特别的精妙,他那个小中变大,大中变小,一为无量,无量为一的时候,他在变化的时候特别的精巧,这是一般阿罗汉做不到的。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,在佛陀的僧团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基本上佛陀是在一个领导的地位以外,舍利弗跟目犍连二个可以说是当家师。一般来说,只要是外道他们希望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,那佛陀派舍利弗尊者去,有些外道是希望感应神通的,佛陀派目犍连尊者来处理这些问题。所以僧团的事务、一般外道来问难,大概都是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来处理,或者用智慧或者用神通来破除障碍。

摩诃拘絺罗。摩诃拘絺罗是舍利弗尊者的母舅,后来他到南印度学四吠驮以后,他后来也跟佛陀出家,在整个佛弟子当中他是成就辩才善能问答。你要是用什么问题问他,他可以用十个答案来回答你,用不同的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,他回答问题特别的巧妙。这当然要广学多闻才有办法做到,这些大阿罗汉有各式各样的特色。

富楼那弥多罗尼子。“富楼那”是他父亲的姓,翻成中文叫“满愿”;“弥多罗尼子”是他母亲的姓叫做“慈女”慈悲之女。他等于是继承父亲跟母亲的姓,满慈之子。他在佛陀的弟子当中说法第一,他能够善巧说法,而分别种种的义理。

须菩提。须菩提是解空第一,须菩提的空观,我们从《金刚经》来看,当然阿罗汉是修我空观,但是须菩提的我空观当中他有法空的智慧。怎么知道?在《金刚经》当中讲到须菩提的空观有一个特色叫做“无诤三昧”这三昧非常的重要,它能够无诤。无诤的意思简单讲它是没有对立的思考,我相、人相这种对立他没有。一般阿罗汉他的法执很重,他没有“我”,但他“法”很重。所以你要是在一个杂染的环境,阿罗汉不是很喜欢,因为阿罗汉没办法跟杂染法共存,他的个体生命在整个整体生命的运转当中既然产生了对立,他就产生排斥。但是须菩提能够做到“无诤三昧”,他没有对立。

师父说他曾经在一个北部的道场讲课,有一个外道,他穿着是黄色一贯道的衣服跑进来,就在前面的地方比手画脚,比了大约有十五分钟之久,嘴巴不知念的什么咒,就站在师父的前面比手画脚,师父是完全不管他继续讲他的课。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你一定要怎么样?“无诤三昧”的意思是说:我们改变不了外面的环境,讲实在话你改变不了,你一定要能够跟它和平共处,他弄他的,你讲你的,你们二个互不障碍。当然这就是你内心当中要有“法空智”,观察一切法是如梦如幻。如梦如幻当中一个菩萨怎么办呢?云何应住,云何降伏其心呢?

其实我们的生命从一个“法空”的观念来看,生命不是追求圆满,有很多人追求圆满的生命,那你一辈子活得很痛苦,因为你根本找不到圆满的生命,你只要从“空性”出来,你只要面对人事,人事就是一种差别。生命不是追求圆满,是追求它的平衡点,找到你的定位,而做你该做的事,试着跟外在的人事和平共处,因为你改变不了别人。古人常说:「山不转水转」,山一定不会转,水转!所以「无诤三昧」是很重要,一个菩萨你要行菩萨道的一个基本的条件:「化解对立,安住“无诤三昧”。」你一定要跟不同的人事和平共处,否则你不可能成就大慈,广大、你做不了。《金刚经》讲“无诤三昧”讲很多,它主要是破除我相、人相的对立,让菩萨的功德更加的圆满。


优波尼沙陀等。优波尼沙陀翻成中文叫做“尘性”。这名字是佛陀给他取的,因为他本身因地的时候是观察色身不净。优波尼沙陀在因地的时候淫欲心很重,所以佛陀叫他观不净。在观不净的时候,他先观他色身的血肉是脓血屎尿,慢慢这些脓血屎尿长出很多的虫,这些虫就慢慢的将他的肉吃掉了,最后他的身体变一堆白骨,变白骨以后,慢慢慢慢时间久了,白骨就变成灰,这骨灰风一吹,这灰就消失掉了。所以他观察他的色身从一个不净相而变成白骨最后还归于虚空,这让他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觉悟,他觉得整个色尘的本性是空寂的,从这个地方成就了“无学道”。所以如来印我,名尼沙陀。他在因地的时候是从色尘的本性是空,而成就阿罗汉“尘性”。

“等”指很多很多上座,不能全部列,只能列出六个代表,当作整个与会大众声闻众的代表。说明参加《楞严经》法会的声闻众。

丁二、缘觉众

我们一般讲三乘的圣众,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小乘就是声闻,他是思惟四谛法门,缘觉乘我们一般称之为中乘。为什么叫中乘呢?因为他在思惟的时候是思惟十二因缘。他整个修学是观察他这一念心,因为无明,因为自己的妄想,然后产生了行,产生了妄动,在妄动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业力,由业力招感生死的果报。假设无明灭则行灭,假设他的妄想消失了以后,他生死的业力就消失,果报就消失。他从十二因缘的顺逆二门的观察而成就了“无学位”,所以他的智慧就更高了,这叫中乘。

复有无量辟支无学,并其初心,同来佛所,属诸比丘修夏自恣。

除了前面的声闻众以外,还有无量无边的辟支。“辟支”我们讲辟支佛,翻成中文有二个意思:

一、缘觉,他生长在有佛陀出世的地方,听闻十二因缘,经过十二因缘顺逆二门的观察而解脱了生死。

二、独觉,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,因为禅定的关系,他出定以后看到外在的自然界,所谓的「春观百花开,秋睹黄叶落。」看到整个大自然的变化,春天因为温暖的空气,而促使了百花盛开,而秋天因为干燥的关系百花凋落,他就知道整个人生是生灭变化的。所以外境是生灭变化的,他也看到他的色身也是生灭变化的。所以他得到一个结论,我们是活在动态的环境,没有一个东西是没在变的,他从变化当中就悟到了我空的真理,从这地方而成就解脱,这是“独觉”。他完全没有听佛陀的说法,这个人智慧特别的高。

因为辟支佛本身他是从一念的无生而悟入了空性,所以他本身不像阿罗汉是有分位,阿罗汉他观察,知苦、断集、慕灭、修道。所以他有安立了四果四相的阶位。但是缘觉乘他直接观察一念的无明,当下无生,这时候整个十二因缘就消灭了。所以他的阶位要嘛“初心”要嘛“无学”,他的过程当中没有分位。所以辟支佛来到这个地方只有二种人:一种是已经断除见思惑的无学位跟一个初心的梵行。


古德批注说“无学位”应该就是所谓的师长,而“初心”就是跟着无学圣人,来修学十二因缘的这些弟子们。这些辟支佛应该都是出家众,包括它师长跟弟子们都一同来到室罗筏城祇桓精舍。而他们来的目的是做什么呢?属诸比丘修夏自恣。因为他们必须要附属比丘的僧团,在结夏安居圆满的时候,来参加自恣的羯摩仪式。因为今天是农历的七月十五号,包括声闻众,包括缘觉众,只要是出家众都要参加自恣。他们平常是住在各地各方的修学,这时候都一直回到佛陀的地方开始参加自恣,是这因缘而来的。

丁三、菩萨众(分二、戊一、夏终时集。戊二、闻音远集)

菩萨众从经文来看是二个情况:一、出家的菩萨,受了比丘戒的菩萨;二、在家菩萨。夏终时集是指出家的菩萨,在结夏安居终了的时候,他们也从十方来集会参加自恣的法会。闻音远集指的是在家的菩萨,后来因为佛陀说法的缘故也过来参加。

戊一、夏终时集

菩萨求法

十方菩萨,咨决心疑,钦奉慈严,将求密义。

从十方来的出家菩萨,他们也来到了祇桓精舍,他们来的目的除了来参加自恣以外,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,就是要“咨决心疑”。“咨”请求佛陀来决断心中的疑惑。菩萨经过九旬(九十天)的用功,心中有一些疑惑。这时候以一种恭敬的心,来侍奉慈悲跟威严的佛陀(慈严是指佛陀表现出来是畏爱兼抱,折受具足),以这种恭敬的心来侍奉慈悲跟严肃都具足的佛陀。希望佛陀来讲解大乘不可了知的深妙义理。这些菩萨来到这个地方也不完全只是自恣,还请求佛陀说大乘的妙法。

如来妙应

实时如来敷座宴安,为诸会中宣示深奥。

这时候佛陀答应这些菩萨的要求,佛陀就“敷座宴安”。佛陀说法基本上是采取坐姿,佛陀很少站着说法。佛陀展开他的坐具(尼师坛,保护三衣),佛陀很安定的坐在坐具上面,为这些三乘的圣众来宣示大乘深奥的义理。

“宣示深奥”深奥道理就是后面佛陀所说的《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》。所谓的三谛理就是,一境三谛,或讲从一境三谛当中开展出一心三观(空、假、中三观)。我们菩萨在修学的时候,经常会落入空跟有的矛盾,我们不能够一辈子修空观,不可以,因为这样会断失大悲心。但是你一路的修有,你就心很躁动,因为你一端的在因缘法中活动,虽然修习很大的福报,但是你“弟子心不安”。我们到底是从假入空还是从空出假,这空有之间的平衡很困难。佛陀告诉我们说:「其实我们这一念心,当下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?就是你这一念心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即空是表示它不变的体性;即假是它有随缘的作用,你造五戒十善的业来熏你这一念心,他就现出人天果报,你用杀盗淫妄的业来熏你这一念心,他就随缘显现三恶道的果报,它当下即假,它不跟你客气的;空跟假是保持平衡的,同时存在的叫即中。佛陀就宣示我们这一念心,每一个人的心都是“即空、即假、即中”。这深妙的道理其实是把后面整个经典的三卷半作纲要的说明。

会众受益   法筵清众,得未曾有。

这时在整个法筵(以法为食)当中,这些菩萨听到这一念心“即空、即假、即中”以后就非常的欢喜,因为他们听到未曾有的真理。菩萨请示的我们这一念心“即空、即假、即中”的道理是很深奥的。佛陀当时是为整个包括声闻,包括辟支佛,包括菩萨,为三乘的圣众来开演。但事实上古德的注解说:这时候真正受用的只有菩萨,声闻跟缘觉根本就听不懂,因为他们习惯安住在空性,他们不能够在空中随时显现妙有,没办法。他没办法“即空、即假、即中”他们做不到,所以在这时候只有菩萨得到真实的受用。那么前面的凡夫跟二乘人怎么办呢?必须阿难尊者的示现堕落,请佛陀开演《首楞严王大定》的法门,佛陀再详细的破妄显真,再开显“即空、即假、即中”的道理。所以真正的与会大众当中,声闻众跟缘觉众乃至凡夫是后面才受益的,而这时候菩萨已经受益了。利根人他能够在简略的法当中就得到受益。

戊二、闻音远集

前面是出家的菩萨,这地方说明在家的菩萨听到佛陀的音声,也从远方来集会。

迦陵仙音,徧十方界,恒沙菩萨来聚道场,文殊师利而为上首。

佛陀在开演深奥的义理的时候,他的音声有二个特色:第一个就像迦陵频伽这种鸟非常美妙悦耳;第二个特色,他的音声就像仙人一样的音乐,非常的清净无染,听了以后感到非常的寂静。佛陀的音声一方面美妙,一方面清净,这是讲他的本质,而他的量是徧十方界。佛陀在宣说重要法门的时候,他可以用他的神通力使令他的声音不会减少。目犍连尊者有一次测佛的音声,他以神通力飞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外,听到佛陀的声音还是一样的大声。佛陀的声音能够徧十方界。这时候犹如恒河沙的在家菩萨,听到这个音声都知道佛陀即将要开演“无上甚深微妙法”也就赶快的来到祇桓精舍。这当中以智慧第一的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。

这地方是说明整个参加《楞严经》法会的这些三乘的圣众,包括声闻、圆觉、菩萨都到齐,都准备来聆听佛陀的《首楞严王》大教。





上一篇:欢迎参加白玛程列智慧海学习
下一篇:如性法师 :《摄类学讲义》001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白玛程列    

GMT+8, 2024-3-29 22:29 , Processed in 0.084798 second(s), 10 queries 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.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