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白玛程列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519|回复: 0
收起左侧

白玛程列仁波切成都讲法(05/17/2017)

 关闭 [复制链接]

983

主题

985

帖子

4074

积分

积分
4074
发表于 2017-6-19 17:24:1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喇嘛钦!字体小,下拉至帖子底部有设置方法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2431943798798069481.jpg


白玛程列仁波切成都讲法05/17/2017)



请大家为了度化遍虚空的如母有情而实修大圆满法。
今天讲的是《佛子行》。谈到修行、学法,一般来说“法”有很多种分类,有佛法、基督教、各种各样的法。所有宗派中最清净殊胜的正法是佛法。

你们可能会想,这是不是我偏执自己的宗派而说佛法是最殊胜的?不是的,因为佛法是远离了常断等偏执见解的宗派。其他宗派只能让你得到暂时的安乐,没有能力让你得到永久安乐的果地;其他宗派往往让你成办自利,而佛法强调一定要成办他利。基督教虽然也提倡对他人的关爱之心,也提倡利他心,但是它追求的还是暂时的安乐,没有能力指引你到究竟解脱的道路。

佛法不同于其他的宗派,真的特别殊胜。那我们怎么修持佛法呢?首先必须要承认业因果,承认今生和来世,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到修法。如果作为修行人,仔细观察内心深处时并不承认业因果,也并不承认今生和来世,这种人只是口头学法,他无法真正实修,也不会得到修法的果。

有一些人认为,现在好好地行持善业,将来感得善果,把感果安立在某个佛刹、国度,安立点在外境上,而没有安立在自相续上。这种见解不是完全了义正确的,因为自己不了解佛法而有这样的过失。

为什么这是不了解佛法的过失?因为这是宣讲佛法者自己没有分清楚今生和来世、苦和乐。他说今生和来世时,只是在口头上说的,今生和来世举例来说就相当于我们醒着和睡觉的阶段。修行从外在环境上找苦和乐,是佛法的安立点错了。

修法的人口头上都承认今生和来世,站在共同的角度上会说“有今生和来世,有佛刹和十八层地狱……”我们有来世、有苦乐感果的地方。承认有极乐世界和地狱没有错,但把来世安立在外境上,这个安立的地方安立错了。

真正站在实修的角度,会从心的苦乐感受上来安立。站在实修角度,从自己清净分的显现上安立快乐,从自己不净的显现上安立痛苦,是从自显分的角度上安立的,不是站在他显分的角度。如果我们的心很不清净,心里会感受到痛苦;如果心清净的话,我们会感受到快乐的习气,这是安立在自相续、自显分上面。

站在密乘的角度上,改变处所、清净处所的关要点在哪里?实际上归摄到“能执取的心”和“所执取的境”这两点,在这上面下手。自己的心有五毒烦恼、不清净,所显现的就是不净的外显;如果我们真正了知自己的心性,已经证得无二的智慧,所见一切都是清净的显现。

如果真正证得无二慧,能够安住在清净的心性上,不仅自显分清净,外显也是清净的。不懂的人会问,“佛也能看得到不净的显现吗?”佛不会,因为已经证得无二的智慧,没有不净分的显现感受,但以佛遍知的智慧能照见众生的苦乐,佛是这样安立的。佛的内显已经完全清净,不会有不净的显现和不净的苦乐感受,但外显分角度能够照知外显分众生净与不净的显现和苦乐的感受。

这个我也不太会讲,再深讲估计你们也听不懂。总之,我们心地要善良,如果还有二取执著,肯定会有苦乐感受,也一定会有业因果,今生来世、苦乐感受一定会追随着我们。如果我们已经证得无二慧、了知心性,那我们的心就转向清净了,所见也都清净了,总之要调伏自己的心。佛观照的外境不是我们现在要关注的问题,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心。
讲别人的历史事迹对你们没有用,主要是看法是否融入自心,能否改变自己的心。真正能从自己的念头执著中解脱出来,真正对上师三宝生起清净的信心是很重要的。如果所讲的法不能改变自己的心,仅仅从外境的角度宣讲,真的没有意义。

总之,我们要调伏自己的心,要让自己的身语意都成办善业,从其他角度无法安立修行和佛法。
如果我们有能力调伏自己的心,再跟别人宣讲佛法是有意义的。如果自己的心都还没有调伏,却想去调伏他人,没有意思,请先调伏自己的心。

如何调伏自己的心,调伏五毒烦恼?先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心,观察自己的五毒烦恼到底是什么样的。
五毒烦恼的对治的法是什么?如何对治自己的五毒烦恼呢?《佛子行三十七颂》里面有讲,大家不要把《佛子行》当作别人的故事和事迹,《佛子行》是用来对照自己的心,改变调伏自己的贪嗔痴嫉慢五毒烦恼的。

我们看以前诸佛菩萨、高僧大德的事迹时,从文字的角度分析以前的高僧大德是怎样行持,这对学佛一点意义都没有。眼睛看着外境,耳朵听的也是外境的故事。如果我们能对照自己的心相续,“以前高僧大德这样做,我能不能做到呢”?我们反观自心来寻求调伏自心之道,这样修行学法就有意义了。

只是知道《佛子行三十七颂》的内容,这对我们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。如果看完之后针对自己的自心,“我能不能调伏自己的心,也能这么做到呢”?这样《佛子行三十七颂》就对我们具备意义。

会遇悦意之境时,当视犹如夏时虹,
虽然美妙然无实,断除贪欲佛子行。
当我们见到非常悦意的外境,不论眼耳鼻舌身意,对境让我们生贪心时,要知道这如同夏天的彩虹,它不具备任何实义。如同花朵不会长时间存在,外在悦意的境不论眼耳鼻舌身意,任何境都不具备实义,不是恒时存在的。应该断除我们的贪欲,此乃佛子行。

诸苦如同梦子死,实执幻象极劳累,
是故遭遇违缘时,视为幻景佛子行。
这个偈颂上面我们能理解很多的事情,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苦乐感受的事情,尤其是,当各种各样痛苦现前时,要像在梦中一样。做梦期间所感受的痛苦和快乐,我们没有醒时把它当真的,等我们醒来才知道原来在做梦,自己的心混乱了,意识到自己错了。

实际上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痛苦、疾病、劳累,还有所谓的快乐,其实就如同做梦梦见的一样,不具备任何的实义。如果我们还把现实生活中所谓辛苦、生病、坎坷当作真相的话,就只能白白受累,没有意义。所以遇到各种各样违缘的时候,要知道这个没有实义,如同梦境。真正这样串习实修的话,是佛子行。

欲菩提者应舍身,何况一切身外物,
是故不望报异熟,布施便是佛子行。
真正好好修行的人,如果自己的生命能利益到别人,连生命都要布施出去,更何况身外的钱财受用。总之不仅要舍弃伤害众生的心,还要为利益他众连自己的命都能舍得出去,更何况财物这些小事情了。在舍出去的过程中,千万不要抱有“我帮助了别人,将来别人也会帮我”、“现在好好做善业,以后会得到很快乐的果报”……这种心态不能有。应该不抱有任何期待而好好布施,这种布施是佛子行。

无戒自利尚不成,欲能利他岂可能,
是故无存贪有心,护持净戒佛子行。
一般来说,戒律分为别解脱戒、菩萨戒和密乘的誓言。别解脱戒主要从身语的方面舍弃所有伤害众生的行为;菩提心主要在心上发善心、护持善心,对其他众生不要有伤害之心;密乘的誓言实际上是从离开二取执著,站在心性的角度上安立的。
总之三戒是在心里真正了知自己的贪嗔痴嫉慢五毒烦恼,离开二取执著。对治五毒烦恼,能够离开二取执著,这样做时就真正生起了殊胜的菩提心。

实际上六度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——全部可以含摄在一个点上。比如布施,我们真正有利益所有众生的心,以此来做法布施;哪怕遇到命难都不去伤害其他众生,实际上这是持戒;有利益所有众生的心,舍弃伤害所有众生的心的同时也行持了忍辱;舍弃对所有众生的伤害心就一定要成办自他的利益,这种寻求成办自他利益的心实际就是精进;恒时舍弃恶业、行持善业,这实际含摄在禅定中;能够分清善恶,舍弃恶业、行持善业,这含摄在智慧中。智慧实际上是对治贪嗔嫉慢五毒烦恼的对治法。

欲享善乐之佛子,一切损害如宝藏,
故于众生无怨心,修忍辱是佛子行。
修行人一定要舍弃对所有众生的伤害之心,要行持对众生的利益之心。在行持过程中,一旦遇到怨敌损害时,一定要当作如意宝藏。对修行人来说忍辱是修法的关要点,但没有对境就根本无法修忍辱。损害本身不是如意宝藏,而是自己修持忍辱的机会现前了,这才是如意宝藏。忍辱对境现前时,要想“我得到了如意宝,一定要好好修忍辱”,这是佛子行。
唯求自利小乘士,见勤如救头燃故,
为利众生功德源,发精进是佛子行。
仅仅为自己的安乐而修行,是小乘的发心。声闻乘人为了自己获得涅槃寂灭的果位尚且要如救头燃,如同头发烧着要尽快灭火一样精进修行;为了利益所有众生更要精进,为了得到这个功德之源要有广大的发心:为了利益所有众生真正发起大精进,这是佛子行。

已知具寂之胜观,能断一切烦恼障,
远离四处无色心,修行禅定佛子行。
前段时间给你们讲了上师瑜伽的修法,比如我们的心能够安住在心中显现的上师的相上,心能定下来再不生其他念头,唯一心静静定在上师的显现上,这是寂止。

光有寂止是不行的,心进入寂止的状况,并没有离开二取执著。在寂止分的基础上还能真正了知法性,能够从二取执著中解脱出来,这就获得了胜观。如果获得了胜观,就真的能断除一切烦恼执著障碍。

有的人修行打坐,说:“我修行过程中感受到的景象是一片清明,舒服得很”。这实际上已经落入常见;还有人说:“我打坐时觉得什么都不存在,我的心处于很空明的状态中”,实际上这个已经落入断见,要特别小心;有时候又觉得,打坐时候清明的状况很好,空性分一切都不存在的状况也很好,这时要特别小心,这已经落入微细的二取执著中;有的人说:“我打坐好像既没落入空性,也没落入显现”,其实这时候还是要小心,这落入了二有的状况中。

总之在修行过程中,要真正得到详细的指引。如果没有得到明确指引,将来出现这几种修行的过失,你都不知道会修到哪里去。我们要好好修行,既要有禅定,也要有离开二取执著能从念头中自然解脱的胜观,修习禅定佛子行。
了知寂止和胜观的差别非常重要。实修打坐时,心自然放松下来,眼睛所见的所有显现都如梦如幻,如同彩虹一样在显现的同时又不具备任何实义,这样空明的状态现前。其实这时还有一个了知,了知外境清明分的显现同时不具实义空性分的显现,这时还有一个微细的了知的心。

如果实修到这一步要特别注意,实际上你“能感知”这种觉受的状况,这个“能知”是微细的心识。这时一定要收心来观,自己这个“能知”的心识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?

如果说这个“能知”的心识存在,请问它是什么颜色?如果心识不是从有形象的角度安立,请问它能不能用耳识感觉到?如果从耳识的角度不能安立,用鼻子能否闻到它?如果这也没办法安立,再问能否用舌头品尝到它?这个角度也没办法安立,那么这个微细的心识是否像人或动物的身体,以身体的形象显现呢?从这个角度也没办法安立。

有人说:“心识在头里面”,心识不是安立在物质上的,还有的人说:“心识在心脏里面”。真正来看心识,它不是眼睛能看到的外境,在外在的形体上无法安立;无法从耳识能听到声音的角度上安立;也无法像鼻子闻到气味一样安立;也无法像舌头品尝味道一样安立;也无法从能触摸到的外境这个角度安立。

分析到这里,大家可能会想:“心识不存在”,最后可能会下这样的结论。也不能说“心识不存在”,还是有的。举最简单的例子,我们对妈妈有很深的感情,非常喜欢,要你从眼耳鼻舌身意拿出喜欢的证据,是拿不出来的。但你心里知道对妈妈的喜欢之情是真正存在的,是能够真正感受到的。

接着大家可能会想,心识存是存在,但和我们的身体无关。是不是呢?当我们拿刀在自己的手上划一下的时候,痛的是手,但是感受的是心。手划伤时,痛的是有形的物质,感受的是无形的心,所以心跟身体还是有联系的。这样看来,心和身体实际上是有联系的,不能说没有心。再从这个角度上仔细观察心,最后会从智慧的角度进行安立。

若无智慧以五度,不得圆满菩提果,
故具方便离三轮,修行智慧佛子行。
刚才讲观察心不能从眼耳鼻舌身意上面下手,那该从哪个角度观察呢?要从二取的角度上,能够确认二取时智慧就出来了,这种能够确定二取执著的修行称为智慧佛子行。

修行到智慧的时候,要了知自己的心,否则不知道你修行过程中把心安立在清明分、空性分还是外境的哪个上面。只有真正了知心的本性时,才算真正有智慧度了,真正算得上是修行。否则你说你在打坐、修行等等,都没有落在实处,如果得到窍诀的指引,最后修行会落在实处,落在心性上。

要我给你们讲窍诀的话,我不懂汉语有语言的障碍,现在的翻译还可以,但我真正证悟的东西能不能全部翻译出来呢?这个很难。藏族人我可以敞开了讲,但由于语言障碍,我不知道你们修得怎么样,给你们讲也讲不出来,我真正证悟的境界,想让翻译完全译出来也很难。既然讲到这一点,每个人都要特别小心。

若不细察已迷惑,以法形象行非法,
是故恒察己过失,断除其是佛子行。
如果自己的心混乱了却不观察,我们所做的事情很可能是非法。比如有人说自己是大上师、大堪布、大成就者……,但是他的心到底怎么样,他自己实际上并没有能力观察,做了非法的行为都不知道,其实挺可怜的。
所以前面讲法一直都强调,我们修行是观察自己的心,不是去看别人的过失。反观自己心的过程中,看自己是对还是错,先让自己知道什么是非法、正法,自己做得对还是错,这样观察后断除自己的过失,是佛子行。

我一再强调你们一定要好好观察上师。这个上师首先他能知道自己的心相续,还能够对治自己的烦恼,不让自己行持表面形象上的法,他自己知道如何行持,依止这样的上师才有意义。如果不好好观察上师,别说让他给你指示断除烦恼的道路而获得成就和证悟,他连自己的烦恼都对治不了,自己都没有能力观察心相续,又怎么可能给你指路呢?
所以说观察上师极其重要,只有上师能对治自己的烦恼,他所做的一切才会是真正的正法,才会真正有意义。如果他对治不了自己的烦恼,所做的都是非法,你去依止他会被带到哪里去呢?

以惑宣说佛子过,以彼减弱自功德,
故入大乘士之过,不宣说是佛子行。
当修行过程中看到别人的过失,千万不要在外境上安立过失,要知道自己的过失。如果我们去说别人的过失,实际上自己的烦恼已经现前了,这时要修安忍对治自己的贪嗔痴烦恼,而不要去说别人的过失,也不要把烦恼痛苦安立在外境上。自己的烦恼现前时,对治自己的心,不宣说别人的过失修持安忍,是佛子行。


问:上师讲到“一切显相唯自心,心性本为离边戏,领悟彼于二取相,不作意是佛子行”这个颂词时,强调这安立整个《佛子行》的见解,是点题的地方,很重要。昨天讲到这里就结束了,能否请上师再广讲一些?
上师:“一切显相唯自心”,如同我们白天做了善业,晚上就会感受快乐的梦境,白天造了恶业晚上感受恶的梦境。我们所有善恶业的感受,实际安立在自心上,是成熟于自相续上的。净与不净的显现,佛刹与地狱的显现,实际上安立在自心上。至于“心性本为离边戏,领悟彼于二取相”,今晚广讲的就是这个。






ymjingang (圆满金刚)进微信群

QQ 3356114452   QQ259302188

RBQ.jpg



上一篇:白玛程列仁波切成都讲法(05/16/2016)
下一篇:白玛程列仁波切成都讲法(05/19/2016)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白玛程列    

GMT+8, 2024-4-19 09:01 , Processed in 0.091594 second(s), 12 queries 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.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