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白玛程列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231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收起左侧

如性法师 :《摄类学讲义》001

[复制链接]

983

主题

985

帖子

4074

积分

积分
4074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1-6-3 14:53:19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喇嘛钦!字体小,下拉至帖子底部有设置方法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第一讲(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)


各位同学大家好,欢迎各位来到这个地方学习《摄类学》。虽然各位来自不同的国家、不同的领域,每个人有各种不同的喜好,年龄层有老、有少,但我相信各位都有想学习的心才会来到这里。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能够齐聚一堂一同学习,这是非常难得的机缘。希望大家能够善用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认真地学习,一个月后离开时能满载而归、不虚此行。在上课前,我们依照往常的惯例先念诵《开经偈》。


大众请合掌。


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(三称)


无上什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,
我今见闻得受持,愿解如来真实义。
请放掌。


学习是追求快乐的本钱


在介绍《摄类学》的一开始,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:学习的重要性。学习不见得要学法、不见得要学佛,即便是世间人也都需要学习。在此,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: 以身为人的我们为例,从小到大,有哪件事不需要学习?眨眼睛不需要学习;哭不需要学习;呼吸不需要学习;生起贪、瞋、痴需不需要学习?(学员:不需要。)这些事都不需要有人教我们,我们也不需要学习就能无师自通。除了宿生我们所留下来的等流──贪、瞋、痴,或者是过去的业力所使,而让我们投生为人之后,自然而然就会呼吸、肚子饿就会想吃东西、心情不好就会想哭之外,还有什么事情不需要学习?走路需不需要学习?(学员:需要。)吃饭呢?(学员:需要。)说话需不需要学习?(学员:需要。)读书、工作都需要学习吧?在世间上各行各业,有谁不需要学习就能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?有没有这样的行业?想当医生需不需要学习?老师需不需要学习?农夫需不需要学习?(学员:都需要。)即便身为运动员都需要学习;此外,演艺人员、商人、厨师……各行各业是不是都需要学习?即便有些人天生的条件与众不同,但是如果他想要成为那个领域的佼佼者,都需要学习。有没有例外?应该没有。


从上述的讨论中,不论探讨的对象是我们自己或是世间的各行各业,我们都能清楚得知学习是很重要的。透由学习才能了解未知的事物;透由学习才能累积经验,进而让人成长,往自己所设定的目标迈进;最重要的是──透由学习才有追求快乐的本钱。世间人想要追求快乐,第一步是做什么?第一步就是学习。没有学习的人很难获得他想要的快乐。这一点,可以认同吧?(学员:可以。)在此,我们作一个总结: 如果没有学习,那个人是愚昧、无知的;愚昧与无知能否让人幸福?能否让人快乐?应该很难吧!所以我们到此的结论是:愚昧无法给人带来快乐,愚昧无法给人带来幸福。


学习佛法是为了了解真相


那在佛法的领域呢?佛法的领域是不是也需要学习?还是在佛法的领域中我们只需要有信仰就好?各位觉得呢?(学员:光有信仰不够。)光有信仰是不够的。在学佛的领域当中,如果你设定的目标是解脱、成佛,想要达成这些远大的目标,学习是第一步。


在《大智度论》中曾经提到:「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。」这当中所强调的「信为能入」是什么意思?如果我们想要进入佛门,必须先皈依三宝;皈依三宝之后,我们才能成为一位真正的佛弟子,这时才代表我们进入了佛门。但是光进入佛门、对三宝生起信心,我们能否因此度脱生死的彼​​岸?不能。所以接着又提到「智为能度」──在信仰三宝之后,我们应该如实地学习佛法的道理,让心中生起智慧,最终才有可能获得解脱。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,我们不应该只有信仰、不应该只选择相信;我们应该学习佛所告诉我们的道理、了解佛所说的那些法义,进一步去实践。简单来说,想学佛的人应该注重闻、思、修的次第,而闻、思、修的次第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基础之上。


换另外一个角度来说,导师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为众生讲经说法的目的是什么?(学员:希望众生成佛。)还有呢?(学员:希望众生得到快乐。)希望众生离苦得乐。还有没有?导师释迦牟尼佛宣说佛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?(学员:示法性谛令解脱。)先这么说,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讲经说法是不是只为了让众生相信祂而已?应该不是!佛讲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众生相信祂;佛讲法的目的是为了让众生了解事情的真相。为什么要了解事情的真相?了解事情真相的重要性在哪?


先这么说,不了解真相对我们而言有什么过患?(学员:愚昧、无知。)愚昧、无知又会怎么样?(学员:很痛苦。)愚昧、无知就会感到痛苦啊?如果愚昧、无知会感到痛苦,为什么我们要选择发呆?我们不就是因为发呆很快乐才选择发呆吗?还是觉得发呆很痛苦而发呆?(学员:是由不得自己而发呆。)由不得自己而发呆啊?而不是发呆很快乐而发呆,是吗?发呆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?(学员:快乐的。)那愚昧、无知为什么是痛苦的?(学员:不知道真相。)不知道真相为什么会痛苦?


有些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想着:「为什么我要学那么多?」学习对他而言有压力、有负担,所以他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学那么多。状况好一点的人会说:「你只要告诉我答案,我把那个答案记下来就好。请不要引导我往左想要怎么想、往右想要怎么想。」学习也好,思考也好,对某些人而言,那是莫大的压力,所以他只想要得到解答。这代表什么?很多人不见得想要了解真相。


照理来说,想要了解真相的人应该自己设法去找答案,而不是只希望别人告诉他答案。如果「了解真相」这件事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,我们应该会自己去选择、自己去判别,最终找到我们想要的那个答案。这就像「吃饭」对我们来说很重要,所以我们在吃饭的过程中会想要去挑自己喜欢的食物来吃;相同的道理,如果了解真相对我们而言是重要的,我们是不是应该自己去寻找真相为何,而不是只坐在原地等别人告诉我们何谓真相?况且,别人告诉我们的真相一定是真相吗?不一定吧!


佛陀之所以为众生讲经说法,祂的目的应该不仅止于让众生相信祂、信仰祂,而是为了告诉众生事情的真相为何。唯有看透事情的真相,才有获得快乐的可能性;唯有看透事情的真相,才有解脱、成佛的可能性。所以佛陀是将祂解脱、成佛的经验传递给众生。但是佛陀是不是要众生把这个答案背下来?佛在《心经》里有没有把诸法最究竟的本质告诉众生?(学员:有。)请问:佛所说的是不是事情的真相?(学员:是。)那应该是标准答案吧?(学员:是。)当佛告诉我们那些标准答案之后, 我们应该如何思考?先把它背下来,是这样吗?我们平常做的动作不就是如此吗?背
《心经》、抄写《心经》、念《心经》,但是有多少人会去思考《心经》的内容?其实不多。


这就是我们多数人学法的相状,我们认为佛所说的法就是一个标准答案。的确, 从事情的实相而言,佛在《心经》当中所说的那些道理就是事实;也可以说,佛所告诉我们的那些道理符合事情的真相。我们也把这个真相、把这个答案背下来,但问题是:背下来之后,对我们有什么好处?(学员:安慰自己。)会背《心经》能够安慰自己?所以当你在遇到痛苦或挫折时,只要把《心经》从头到尾念一遍,你就觉得自己的心可以平静了?(学员:是。)各位的功力都很高强!


如果背诵《心经》就有这样的效果,如果背诵《心经》能够让你快乐、能够让你心安,甚至能够让你开智慧,你就从早到晚背《心经》。这时你有可能会觉得:「背一遍,我觉得还不错;两遍,有点多;三遍,我开始觉得很烦躁。」如果要你持续念一个钟头呢?(学员:很烦。)这时你心中的烦闷是念诵《心经》造成的吗?那之前念第一遍时为什么会觉得快乐?念第二遍时那种快乐的感受为什么会降低?念到了第十遍时为什么会感到痛苦?这代表光念诵《心经》、光背诵《心经》并没有办法解决我们的问题。


为什么我们在念诵第一遍或是前几遍时内心会得到安慰,内心会感到稍微比之前平静?那是因为我们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,不要让自己一直缘着困扰自己的那件事情。如果念诵《心经》只有这样的效果,倒不如去看场电影,那个效果更好,而且可以维持两个钟头的乐受;念诵《心经》顶多维持两分钟的乐受。如果念诵《心经》只是为了转移我们的注意力,说真的,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太多了,根本不需要念佛号、不需要念《心经》、不需要念《般若经》。或许有人会说:「我念诵《心经》同时还能净罪集资。」这个问题之后有机会我们再讨论,在此先打上一个问号。


所以我们应该先了解释迦牟尼佛对众生讲经说法的目的──祂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楚事情的真相。虽然释迦牟尼佛已把事情的真相告诉我们,那个标准答案就在我们的眼前,但是光背那个答案,对我们要解决心中的苦并没有直接的帮助。相同的道理, 在学佛的过程中,即便我们把某一位师长、某一位大德所告诉我们的答案背下来,那对我们来说有没有帮助?若是问「有没有帮助」,或许各位会说「有」;但那样的效果真的非常有限。


学法应该保持怀疑并勇于发问


回到我们原本的主题:在学佛的过程当中,我们要如何学习?我们要如何寻找真理?这一点很重要。为什么多数人都选择让别人「喂食」?为什么我们都习惯别人告诉我们一个答案,自己不愿意去思考?(学员:懒惰、不想动脑筋。)还有呢?(学员:习惯。)是这样吗?我们先讨论这一点。有同学说:「因为我们习惯。」平常我们的习惯真的是只想要对方给我们答案, 而自己完全不作选择吗?应该不是吧!你要住在哪里,你只听别人告诉你的答案?还是你会想要自己选择?(学员:自己选择。)即便住在同一个区域,想要住在几楼, 你是听别人告诉你某一个答案?还是自己选择?(学员:自己选择。)出门买菜,要买什么菜是自己选?还是等别人告诉你答案?你想要去餐厅吃东西,你是自己选?还是等别人推荐你?(学员:等别人推荐。)即便别人推荐你,最终还是要自己选,是不是?世间的事情绝大部分都是如此。你上网去买东西,为什么会想要比价?为什么会想要在不同的网站上比来比去?这是不是代表你想要自己选择?打开电视,每一台都有广告,难道你看了那些广告之后,就会去买那些商品吗?不一定。为什么?它不是在告诉你一个答案吗?(学员:我有我的需求和想法。)还有呢?(学员:有些资讯是假的。)所以这时我们会去思考,并且进一步作出选择。


學法呢?學法為什麼不是這樣?在學法時,為什麼我們只想等別人告訴我們某個答案?而且當我們聽到那個答案之後,我們就會認為那就是真理、不需要再多想。為什麼會這樣?(學員:不敢去質疑。)還有呢?(學員:當事人不在乎。)還有呢?(學員:自己沒有經驗。)這個答案我就無法認同,而且很明顯的,對於很多商品我們也都沒有經驗,很多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新鮮的,但是我們在選擇之前都會去思考吧?相同的道理,當別人告訴我們某一個答案時,我們是不是應該先經過思考?「他到底講了什麼內容?它裡面的理路為何?」但為什麼我們不做這個動作?(學員:會覺得佛法很艱深,自己學不來。)那為什麼要選擇學佛?(學員:就是因為不懂才來學。)所以學的時候只要聽話、不要問?(學員:不敢問。)為什麼不敢問?理由是什麼?(學員:會害怕。)會害怕的原因是什麼?(學員:因為我覺得佛法很神聖, 然後在公眾場合中發言,其實自己會愛面子,會怕自己問出笨問題。還有一點,擔心自己亂問問題會不會對佛、對師長不恭敬、會不會犯了什麼禁忌……自己就有很多設限,然後就想反正自己不懂,就先去聽,所以就會不敢質疑;同時也基於自己的知識有限,也不知該如何質疑、不知如何問。)


就从第一点开始分析吧。不敢问的第一个理由:因为怕自己问出笨问题。所以你想要在大众面前问出聪明的问题,是这样吗?(学员:会有这样的想法。)所以问问题只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──「我问的这个问题是聪明的问题,请你们都听清楚。」是这样吗?我们问问题的目的是这样吗?我们想要问的问题是自己懂的问题?还是自己不懂的问题?(学员:不懂的问题。)不懂的问题又分为「聪明的问题」跟「笨的问题」,是这样吗?(学员:不懂的问题就是不懂的问题。)所以不懂的问题就不需要分「笨」或「聪明」。(学员:可是自己有那个习性。)意思是说,我们在问问题时,要问出很棒的问题、很聪明的问题、让大家都满意的问题?问问题不就是要问自己不懂的问题吗?而且我们先想想,我们是凡夫吧?(学员:是。)凡夫会有什么问题?(学员:笨问题。)那当你说自己是凡夫,你会问出笨问题,这不是很正常吗?还是你希望自己问出的是圣者才会问的问题?


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,把它展露出来有什么关系?这没什么。至于因为自己爱面子,怕问这个问题会丢脸,这也是相同的。其实我发现,虽然问问题的人不同,但所问出来的问题大同小异;每一个人问出来的问题不都是贪、瞋、痴所衍生出来的吗?在这样的情况下,没有谁的问题比较高明。如果问问题都要选择问聪明的问题,那对讲法者而言,他是不是也应该选择讲高深的法,而不要讲太简单的法?为什么?讲太简单的道理他会觉得很丢脸,别人会嫌他:「怎么讲那么简单的道理,应该要讲深奥的法门才是。」所以讲法者永远都讲缘起性空,那谁来教《摄类学》?如果问问题的人都要选择问聪明的问题,那应该不会有人想要来教《摄类学》,而且还不止教一遍、两遍、三遍,已经好几遍了。


接下来有同学提到:「因为佛法是很神圣的,所以不知道自己问的这个问题会不会冒犯别人。」如果不懂,你又不问,你才有可能冒犯对方。如果你问了,别人告诉你的解答,你经过思考之后觉得可以接受,这样你就不会做出冒犯他人的行为;如果你都不问,把问题憋在心里面,由于自己不懂、无知,才有可能冒犯对方,不是吗?


此外,刚才的描述里也提到:「我问这些问题会不会不恭敬。」问问题跟不恭敬有什么直接的关系?为什么问问题代表不恭敬?我发现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想法:「我问太多问题,会有不尊重师长的感觉。」为什么会这样想?(学员:以前就是这样被教育的。)学生有问题不问老师,那要问谁?(学员:老师会觉得「那是你没有专心听,其实我都说过了」。)当然也会有这样的可能性,有时同样一段内容已经讲了三遍、五遍、十遍……如果还听不懂,那是自己需要检讨;但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是如此,我们是听一遍,听不懂,之后心中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念头,并且设法让自己的嘴巴不要问出那个问题。


我觉得「问问题」跟「不恭敬」这之间一点关系都没有。各位应该有听过我讲这方面的例子:我平常从事翻译工作,即便不是翻译,在我学习的过程中,只要我有问题,我都会把它记录下来,有时间我就会去请教日宗仁波切或经教师。一开始,他们会告诉我一个答案;如果我不满意,我会再问一遍,他们又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; 如果我还是无法接受,我会再问一遍;同样的问题,在现场我至少会问三遍。当然, 有些问题如果问一遍就能了解,那不需要问第二遍;但有些困难的问题,我会多问几遍。为什么要这样做?我认为:「您是我的善知识,您有比我高的智慧、您有远超过我的慈悲,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不求助于您,我要求助于谁?」


我们有问题会想要问比自己有智慧的人?还是问比自己没智慧的人?(学员:有智慧的人。)你希不希望你请问的对象有慈悲心?还是你只希望他自私自利但很有智慧?(学员:有慈悲心。)为什么他要有慈悲心?如果你只敢问一遍,他有没有慈悲心似乎就没有那么重要了,是不是?你问他一遍,他有智慧,他或许会跟你讲一遍; 但因为他没有慈悲心,所以你再问他第二遍,他可能就会觉得烦。如果我们只敢问一遍,为什么他要有慈悲心?既然我们希望请教的对象既有智慧又有慈悲,这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善加利用这个机会而多去请教?不就是因为我们想要请教的对象既有智慧又有慈悲,所以我们才会再三地想向他请教吗?当你想到的是对方心续中悲、智、力等种种功德,而去请教他那些问题,那不就是基于恭敬他的立场上而去请教他的吗?这跟「不恭敬」是怎么牵扯在一起的?这应该一点关系都没有吧!


所以在分析完之后,刚才的那些理由应该没有一个合理吧?即便如此,多数人的心中还是会想:「但我就是不敢问啊!」这时你应该问问自己:「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?为什么我不敢问?」如果你问我这个问题,我会说:「因为我不在乎。」如果是我在乎的事,我一定会问,而且会打破砂锅问到底;但如果是我不在乎的事呢?「就把它摆在一旁就好,反正它跟我也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性。问了,我不会比较快乐; 不问,我也不会比较痛苦,所以就把它放在一旁。」但如果是我们在乎的事情,我们会不会问?会!


各位应该有听过我举的一个例子:如果我们一生积蓄的钱财有台币三千万,我们想买一栋价值大约两千五百万的房子;这件事情对我们而言重不重要?(学员:很重要。)我们会不会很在意这件事?(学员:会。)当有人推荐我们买某一栋房子时, 我们会不会到现场去看?(学员:会。)还是我们只看照片?我们应该会到现场去看吧!我们会不会因为对方在这方面比我们专业,而就全然相信他?(学员:不会。) 为什么不会?照理来说,他是非常棒的房仲业者、他是专业,而且是你请他来的;为什么你不相信他?他在这方面的专长应该远胜过你吧?在这方面你懂得多还是他懂得多?(学员:他懂得多。)因为他懂得比你多,所以你才会请他来;如果你懂得比他多,需不需要去请教他?不需要。


在这样的情况下,当他推荐你买某一栋房子时,为什么你要问那么多问题?「它所处的地段?它周边的环境?它是不是在校区附近?生活机能和交通方不方便?有没有捷运?」为什么要问这么多问题?(学员:因为那是我要住的啊。)即便不是自己要住的,而是孩子要住的,我们也都会问,是不是?即便我们只是一个投资客,我们


会不会问?(学员:会。)所以这跟自己要不要住没有直接的关联。我们之所以会问那么多问题,理由是什么?这件事情很重要。


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得出来:我们在意的事情,我们会放在心上;我们不懂的, 我们就会问。在世间有没有例外?有没有哪一件事情是我们在意,但是在我们不懂的情况下我们完全不问的,对方说什么,我们就相信他?有没有这样的例子?(学员: 看医生的时候,医生开的药。)对于医生开的药,我们都不问:「这是早上吃、中午吃、晚上吃?饭前吃、饭后吃?」就将他给我们的药全部都吞下去,是这样吗?虽然我们不知道那个药的成分有哪些,但我们会问「这是要早上吃、中午吃、晚上吃;要吃多少粒;要吃多久」吧?就像我们去买房子,我们也不太会去问它里面的钢筋、水泥是哪一个厂牌,我们多半都只看外观一样。


所以在世间上只要是我们在意的事,我们不懂,我们就会去问;这时有没有「尊重不尊重、恭敬不恭敬」的疑虑?你请一个房仲业者推荐你一栋房子,你问他很多问题,这代表你对他不尊重吗?(学员:不会。)那为什么在学佛的领域中,我们不懂的事情多问几次,就代表我们不恭敬师长?这个思惟理路是怎么冒出来的?(学员: 因为会被师长骂。)被师长骂跟我们不恭敬他是两回事;有时即便我们恭敬他,都还是有可能被骂,是不是?有些人很恭敬师长,但手脚就是很笨拙,这时候也有可能被骂,所以被师长骂跟我们不恭敬师长,这是两件事情。


现在我们的问题是:为什么在学佛的过程中,反覆提问这个动作叫做「不恭敬师长」?(学员:有时会觉得应该是要自己先去准备、学习,可是自己没有做到就提出问题去问师长,这时可能就会被师长说:「你自己不用功,不要随便乱问。」)当然会有这种情况,但问题是:在课后,他为什么不准备、不复习?因为他不在意,是不是?但我们现在问的是:如果我们在意,我们在课后应该会想办法复习吧?应该会花时间去准备吧?那在复习完或准备完之后,如果还是不懂呢?这时会不会想问?(学员:会。)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再地提问,为什么是代表不恭敬?应该没有其他的理由了吧!这两件事对我而言,一点关联都没有;再再地提问跟不恭敬,我怎么连都连不在一起,但我发现很多人的想法都是如此。


或许各位学习的环境跟我从小学习的环境不一样。我从小学习的环境,所有的师长都鼓励我们发问,他们怕的是我们不问;如果我们肯发问,多数师长都会很欢喜。所以追根究柢,我觉得比较有可能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不在意,我们会觉得:「不懂, 也没关系;懂了,我也不会快乐到哪里去。既然如此,我又那么爱面子,那干脆不要问了。」是不是这样?讲白了,应该就是这样吧!承认吗?(学员:承认。)


(学员:我曾经碰到的问题是,在某个团体,我问的问题得不到我想要的答案; 甚至他们会规定上课不准问问题。)关于这一点,第一个,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。的确,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;但当我们听到别人的回覆之后,我们应该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。有时对方告诉我们的答案,我们听了不满意不代表那个答案不正确,有可能是我们自己本身的思惟理路有问题,所以我们想不通。因为自己想不通而感到不满意,这是有可能的;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,对方的答案本身就有问题。但我们请教的对象应该不是只有一个人吧?如果我们对这件事情很在意,我们可以去请教不同的对象吧,是不是?在世间,重要的事情都是如此──我们不会只选择相信一个人。


至于有些团体规定上课时不准发问,如果你觉得发问对你而言是重要的,没有发问,你得不到解答、你无法持续学习下去的话,你就应该勇敢地离开那个团体;因为你持续待在那样的环境下,你根本无法成长。「无法成长」背后的意涵,就代表你没有办法走上解脱跟成佛的路,这时应该选择勇敢地离开那个团体。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──他规定上课不准问、下课可以问,也有这样的可能,是不是?但我们刚才说的是上课也不准问、课后也不准问,这样的话,我觉得应该换一个团体。当然,如果你觉得当乖学生,这对你的学习是最有帮助、最有效的,你可以持续待在那个团体;但如果你觉得提问对你来说很重要,这时你就应该换一个团体学习。


这个道理很简单,在处理世间的事情,我们何尝不是用这样的方式?如果你喜欢吃面,你会整天去PizzaHut吗?(学员:不会。)这时你应该会选择去有卖面的地方吃面,而不会整天去卖披萨、卖饭的地方;相反的,如果你喜欢吃饭、吃披萨,你就会选择去那些地方用餐。


所以我说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,但对我来说,要我不提问而持续学习,这很困难。所以不论是一对一的课,或是一对多的课,上课时我听不懂,并且回去思考过后还是不懂,我就会问。有些问题上课听不懂,你不见得要马上问,你先回去思考,思考一段时间,或是跟同行们讨论,讨论之后还是不懂或是依然无法确定,你再问,有时那样的效果会更好;当下听不懂马上问,有时它的效果没有那么明显,因为你自己没有想清楚。当然,如果那一段很重要,而且当下听不懂会影响到你之后的学习,那你可以在课堂上发问,这没有问题。


不过回到我们原本的主题──「学习的重要性」。透由学习,才有办法生起智慧,有智慧的人才有可能快乐;没有学习,只会让人愚昧,愚昧只会让人痛苦,就是这么简单。这样的道理是共出世间的,世间人是如此,学佛的领域也是如此。


学法应该讲求次第


接下来我们讨论另外一个问题:既然学习如此重要,那我们应该如何学习?有些人觉得学习很重要,所以把所有空闲的时间都拿来学法。早上学某一个法、中午学某一个法、晚上学另外一个法;或是像我们之前所谈论的,礼拜一学《摄类学》、礼拜二学《现观》、礼拜三学《中观》、礼拜四学《俱舍》、礼拜五学宗义、礼拜六学密法。请问:他是不是很重视学习?是;如果不重视,他何必把空闲的时间都排满?这代表他很重视学习。但是那样的学习有没有次第?(学员:没有。)那样的学习会不会有效果?(学员:一点点。)一点点?一点点的那个「点点」是在哪里?(学员: 连不起线的那个点点。)点、线、面的那个「点点」,是不是?


我发现周围有很多同学学法时非常着急,再加上他有学过一点点《道次第》,一想到「念死无常」的道理,他就会告诉自己:我应该拼命学习、认真学习,因为我的生命所剩不多了。这时你问他:「你要不要学《摄类学》?」他会说:「不要。」但你问他:「你要不要学《中观》?」他会说:「要。」在座应该有这样的人吧?(学员:有。)当别人问你要不要学《摄类学》?你会觉得:「我都什么年纪了还学《摄类学》。」但问你:「你要不要学《中观》?」你会说:「要。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?(学员:因为《中观》比较重要。)《中观》哪里比较重要?因为《中观》讲述的道理是缘起性空,《摄类学》讲的是白色、黑色、三角形、正方形。但问题是: 如果连「形状」跟「颜色」你都弄不清,你怎么搞定缘起性空?有些人会说:「《摄类学》真的太困难了!」意思是说《中观》比较简单,是吗?《摄类学》讲的是经部宗的见解,《中观》讲的多数是中观自续派或者中观应成派的主张,所以搞不定经部宗的见解,但要学习中观的见解时──「我马上能融会贯通!」是这样吗?况且,所谓的《中观》比较重要,请问:是哪里重要?怎么个重要法?


有些人会说:「至今我还在轮回当中流转的关键是因为我的心中有无明;为了去除无明,我要设法生起证得空性的智慧,而在《中观》里所阐述的就是缘起性空的内涵,所以学习《中观》能够让我解脱。」那学《摄类学》呢?多数人会觉得学习《摄类学》就是在学习名相;但反问一句: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,你学《中观》难道不是只在学习名相吗?在《中观》里所讲述的世俗谛、胜义谛、有为法、无为法、常法、无常法,你在学习《中观》时难道都不需要学习这些名相吗?应该需要。


而且当你的基础没有打稳的情况下,贸然地学习《中观》,其实说真的,那样的效果甚至还比不上你学《摄类学》。在中观的论著里面,除了中观的见解之外,有时会提到唯识宗的主张,有时则会提到经部宗的观点,每一部的宗义都不一样,彼此又是怎么辩论的。在那样的情况下,你是怎么把心安住下来去学习的?你不觉得很麻烦吗?有些人学到最后,他就会说:「为什么要辩来辩去?」他会觉得学习经论就只是在学习辩论而已;其实并不是如此,不过这个部分我们之后再讨论。


现在我们讨论的问题是:太多人学习佛法不讲求次第。在各位周围大多数人是怎么学法的?哪里有开课就去那里上课,是不是?所以多数人是怎么学法的?首先,看别人在学什么──「如果我周围的人都在学《现观》,我也要学《现观》;如果我周围的人都在学《中观》,我也要学《中观》。」先看别人学什么,然后学给别人看。当自己在学习《现观》时,就会告诉别人:「现在我跟着某位师长在学《现观》。」当你想要学习《中观》时──「我现在在学《中观》。」所以多数人学法的状态:首先,看别人在学什么,之后学给别人看。简单来说,有很多人一辈子只做两件事情: 一、看别人怎么活;二、活给别人看。这样的人生非常悲哀;相同的道理,在学佛的领域当中,如果我们只看别人怎么学,并且设法学给别人看,这样的做法也很可悲, 不应该这样。


学法应该讲求次第──先学什么,再学什么;你要先想清楚。这时或许有同学会问:「我就是不懂啊!我怎么知道学法的次第是什么,所以我就只好拼命学。」但问题是:你为什么不问?所以又回到之前的问题,在你不懂得学法的次第前,你为什么不问?为什么你要自己在那边瞎搅和?难道问别人学法的次第有这么困难吗?如果学法不需要次第,三大寺就不需要有学制──先学什么,再学什么;这门科目必须学几年,学完之后才能学什么。为什么三大寺要有这种学制?如果学法是随自己的喜好, 想学什么就学什么,而且这样的学法能够学得上去的话,根本不需要建立学制。如此一来,学习《道次第》也不需要讲求次第──「今天我想学中士道,明天学上士道, 后天再学下士道。」道次第是这样学的吗?不是。不是只有学《道次第》的人需要讲求次第,学任何的法类都应该讲求次第。


在世间上做哪一件事情不需要讲求次第?刷牙是先把牙刷放到嘴巴里再挤牙膏?还是先挤牙膏再把牙刷放到嘴巴里?(学员:先挤牙膏。)各位洗脸是怎么洗的?先洗干净再抹洗面乳,是这样吗?(学员:不是。)哪一件事情不需要讲求次第?(学员:都要。)那为什么学法不需要讲求次第?这是什么道理?


有些人说:「这才叫精进。」请问:有谁会在读小学的期间,礼拜一学一年级的课、礼拜二学六年级的课、礼拜三学五年级的课、礼拜四学四年级的课?有哪一个人是这样学的?应该没有。但在学佛的领域,多数人不就是这样学法的吗?一下学《摄类学》、一下学《中观》、一下学《四部宗义》、一下学《俱舍》,这样怎么可能学得上去?多数人的学习毫无次第可言,这代表最终的修行也没有任何的次第,弄到最后就是「盲修瞎练」。请问:他们有没有在学习?(学员:有。)他们想不想学习?(学员:想。)但他们真的有学到东西吗?或许有,但不多。


换另外一种方式来思考:你去问那些人,学了一年、三年、五年之后,最终的那个成果是他们想要的吗?(学员: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)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乱学一通,是这样吗?(学员:应该是。)一个没有目标的人,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时间排得满满的用来学法?(学员:交朋友。)交朋友啊?的确,我发现有些人去某个道场、去某个团体上课,真的只是为了交朋友──「因为我最好的那几个朋友都在那间中心上课,要是我不去的话,我们没有共同的语言。」但那样的人不是想学法的人吧?现在我们讨论的是:想学法的人怎么会乱学一通?但如果只是想交朋友而去中心听课,那应该不列入「想学法」的范围之内吧?那跟和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一样的,他只是想要去交朋友。


在想学法的情况下,为什么有些人会毫无章法地乱学一通?为什么会这样?(学员:我认为我们有不少人都是从某个团体仓皇地逃出来,出来之后,大家急着找一条路,可是又没有人引导,就会开始到处打听有什么地方可以学法,在此同时,自己又欠缺择法慧,所以碰到什么就学什么,好像掉到水中快要溺水一样,碰到什么就抓什么。虽然大家有心想学法,但在没人引导的情况下,我所看到的现象就是一片混乱。对此,我有时感觉很随喜,但也感到可悲。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。)


我蛮认同最后那两句话:「这样的学习很随喜,但也很可悲。」随喜的,不是他们乱学一通,而是随喜他们想学的心;可悲的是,在想学的情况下,没有人指引一条正确的路。


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这样的问题时,我们应该反观世间人,不管是在学习的历程、工作的过程中,做任何的事情不都是讲求次第吗?那为什么学法的人不需要讲求次第?难道他真的不知道《摄类学》是基础,而《中观》是比较深奥的法类吗?他应该知道。除非,他之前从来没有听过「摄类学」;如果在听过的情况下,他应该知道《摄类学》是将来学习《量学》、《中观》的基础课程吧!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懂, 这代表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「摄类学」。


虽然这个部分我们之后会介绍,但所谓的「摄」是指什么?统摄──将《量学》里时常出现的名相统摄起来;「类」──分门别类;这样的学科称为《摄类学》。既然如此,是不是代表在学习的顺序上应该要先学《摄类学》再学《量学》?想要学习《量学》,是不是应该先了解在《量学》中时常出现的名相有哪些、彼此之间的关系为何,这样在学《量学》时才知道它在讲什么。学习《中观》是不是也是如此?既然是这样,怎么会在安排自己的课程时,把这两门课或三门课全部都排在一起?你不觉得这很不合理吗?还是你想要采用并进式的学习?如果能够并进式地学习,小学不需要有六年,改成一年就好。如果礼拜天放假,礼拜一学一年级的课、礼拜二学二年级的课、礼拜三学三年级的课……并进式地学习不是很好吗?一年中学六年的课,又不是天才;即便是天才也不是这样乱学一通,天才也是循序渐进式地学习,只是他的反应、吸收能力比其他人强而已,是不是?所以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?


(学员:我提供一下我的观察,在台湾多数人都欠缺「学法要有次第」的概念, 所以大家都是看到什么学什么,不像三大寺里大家对于这个观念都很清楚。此外,在很多的中心也没有很积极地宣导这个观念。这并不像我们的国民教育,那是教育部已经规划好的学习制度,我们只要跟着走就可以;可是在学法的这条路上,目前在台湾确实很欠缺这种有次第的学制,所以很感恩法师一直强调学习的次第。)


这个理由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,但我完全无法认同。为什么无法认同?如果你在意学法这件事情,当你用没有次第的方式学习之后,不需要花五年、十年;一年后, 你就知道有没有效果,对吧?各位应该还没有钝到那种地步吧?如果你真的是在意学习的人,当你发现用这样的方式学习没有你原先预想的那个效果,你是不是应该试着改变?(学员:是。)那为什么不改?


我想要表达的重点是:如果你真的在意学法这件事情,如果你真的知道学法跟自己的苦乐有密切的关联性、用没有次第的方式去学习不会有效果,你自己马上就能察觉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如果你不调整,你的现状只会持续维持,而不会因为时间拉长而有所改变。因为因是相同的,果必然也是相同的;不会因为十年前我做这件事情没有效果,十年后我再用同样的方式、同样的态度、同样的心态去做,就会突飞猛进,这不可能。


如果我们在意自己的学习,当我们发现毫无次第的学习模式对自身并没有任何效果时,我们是不是应该立即作出改变?照理来说,应该是这样;而不是「去年没有效果,今年我持续用同样的方式再学一年」。假使还是没效果呢?再学一年吗?或许有些同学会问:「我怎么知道有没有效果?」这还需要问吗?你学了《摄类学》一年之后,即便你听了五十堂课,但基本的纲架都没有建立起来,名相乱成一团──把两个名相放在一起比较,你根本不知道彼此之间的关联;请问:那有没有学习《摄类学》的效果?(学员:没有。)


相同的道理,当你听了一百堂《中观》的课,问你:「什么是中观?」「中观的见解跟唯识的见解最大的差异在哪里?」「什么叫做了义?什么叫做不了义?」如果你都不知道,请问:这是你原先想要达到的目标吗?我们原先所设定的目标,不就是因为学了《中观》之后有可能生起空正见,借此有可能解脱而来学习《中观》的吗?如果学了一年之后,一问三不知,这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?不是。那用同样的方式再学习一年呢?(学员:结果还是一样。)这是我们想要的吗?(学员:不是。)如果你在意这件事,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?(学员:是。)那为什么不调整?所以不管有没有人引导你,不管在台湾这样的学制有没有建立起来,当你发现原本学习的模式行不通时,你就应该作出调整,找出一条适合你自己的路,而不是每一个人都要用相同的方式学习。


就像有很多同学问我:「学佛一定要学《摄类学》吗?」当然不是。这就跟你问我:「学佛一定要学净土宗吗?」当然不是。每个人的条件不一样、每个人的根器不同,所以在学法的过程中,你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。所以这时不应该去问别人:「哪种学习模式适合我?」你应该先问自己:「我是不是真心想学法的人?」如果是,「我学法的次第是什么?我应该先学什么,再学什么?」


在思考这些问题时,不要把自己的年龄一并思考进去;不是只有年轻人学法需要讲求次第,年长者学法也应该讲求次第。各位觉得有没有道理?有些人会说:「我年纪大了,我现在不学,什么时候学?」好像年纪大的人学法不需要次第,只有年轻人才需要次第。那反问一句:「年轻人学法为什么需要次第?难道年轻人的条件不如你吗?」如果条件比较好的人都需要讲求次第,条件比较差的人更应该讲求次第。所以没有那种「我年纪大了,我就囫囵吞枣、乱学一通」的说法,这是行不通的。最重要的是什么?有没有效果;假使没有效果,你就应该调整,而不是用原本同样的学习模式,一直让自己在那边和稀泥。


学法应该掌握方法、循序渐进


英国有一位哲学家──约翰.洛克──曾经说过:「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,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。」我完全认同这一句话,这是有经验的人说出来的话。我还记得我刚来到三大寺不久,有一位老法师会不时地进到我的寮房看我在学什么。因为那时我们用的多半都是长函的经书,他每次进来都会告诉我:「研阅经典时,不要一次读很多。先把你现在在看的这一面看懂,懂了之后,把经本阖起来,自己先思考一遍, 看还剩下多少东西;如果已经忘掉了一半,再翻开同一面,把它再读一遍;至少要掌握七、八成,你再看下一面。」学习佛法不是在看金庸小说,也不是在看漫画书;我们学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了解佛法的道理,让法能进到我们心中吗?如果你一次读个十几二十面,结果法没有入心,你花那两个小时到底有没有效果?有待考虑。与其花两个小时读二十面却没有效果,还倒不如扎扎实实花两个小时只读半面。所以我很认同那位哲学家所说的话:「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,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。」


有时我们心里急,想要在短时间之内学到很多东西,弄到最后什么都没学到,反倒是家里堆放着一堆讲义、经论、笔记、音档。问你:「学到什么?」「什么都没学到。」你付出了时间、体力、金钱、自己的青春,然后得到了什么回馈?得到了满满的忧愁──「唉!我真的不是学法的容器,我学什么都学不会。」这不是你的条件不够、不是你的资质不足,而是你学习的方法有问题。只要你肯稍微调整学习的方法, 你是可以学上去的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先否定自己,而是要先找出问题的根源在哪里;如果你感觉到痛苦,你应该去寻求苦因。当你觉得在学法的这条道路上你已经没有勇气再跨出下一步时,你不用急着跨出去,因为你没有方向、没有目标,匆忙跨出下一步,对你而言不见得有帮助;这时你可以先停下脚步,甚至先坐下来问问自己:「我的方向在哪里?我的目标在哪里?我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跨出去?」


学习的人应该务实、脚踏实地。好的学习是「设法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」── 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好,明天的你比今天的你更好;这就是追求增上生的方式。设法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,日积月累、积少成多,这样的学习才是扎实的学习。学习不是一蹴而就、一步登天的;要循序渐进、脚踏实地、一步一脚印地学。所以各位来到这个地方学习,每一天都有进度,每一天都有新的课程,在每天睡前你应该问问自己:「今天我是否有比昨天更进步?」即便今天你只听懂百分之五十,甚至百分之二十,但只要你比昨天更进步,你就应该随喜自己、鼓励自己。成佛的这一条路就是如此。


各位觉得什么叫做「成佛」?「成佛」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是遥不可及的目标。请问:我们想不想要走在成佛之道上?(学员:想。)现在我们有没有走在成佛之道上?(学员:有。)如何得知?请问:成佛之道长什么样子?如何得知现今我们是否有走在成佛之道上?


所谓的「佛」,指的是断除一切过失、圆满一切功德的圣者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 即便我们一时无法发起菩​​提心,但如果我们经过思考之后,我们真的把「成佛」当成是自己学佛最终的目标时,我们有想成佛的心,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设法净化自己的过失;这当中的「过失」包括了无明、烦恼以及身语的恶行。设法净化我们身心的过失,让我们的身心能够生起之前未生起的功德,这是不是代表我们就已经在往成佛的方向前进?是。因为所谓的「佛」,是要断除一切过失、圆满一切功德,所以在想成佛的这个前提之下,当我们断除了一分的过失、圆满了一分的功德,就表示我们正往成佛的目标在前进。


学习也是如此。学习就是设法让自己每天都进步一点点──「昨天不懂的,今天把它弄懂;今天不懂的,留到明天再把它弄懂」,这样的学习既有效率也没有压力。如果所有的问题都想要在一天当中解决,你学起来一点都不快乐,你学起来会很有压力。请问在座各位,有谁会规定自己今生一定要成佛的?有没有?(学员:没有。) 应该没有人会如此规定自己。为什么各位不会这样去想?(学员:因为没有可能也没能力。)还有呢?当然也包括「根本不想」,而且我觉得这个可能性是非常高的── 根本不想成佛。不过我们先不要作实验,因为时间已经超过一点点了。


相同的道理,在学习《摄类学》的过程中,如果你是一个新生,要设法在一天内把所有的道理都融会贯通,这也很困难吧。而且换另外一种表达模式:在三大寺多数的寺院,《摄类学》的这门基础课程至少要学两到三年;而各位只学一个月,各位是速成班。这样听了之后,你就会觉得:「寺院的法师都要学两到三年了,我只学一个月,如果学不会,这有什么关系。」但说真的,寺院的学习模式跟我们在这里的学习模式还是有一段落差──寺院的学习模式相对比较精致;但这里的学习模式如果太过专业、精致,各位反而会吃不消。所以我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让你建立起想学的心, 而且设法能够掌握五到六成;等你有那个基础之后,你再另请高明──你想跟谁学都没有问题,你想怎么学都可以,因为你已经会飞了。


最初的阶段我觉得是最困难的,因为你的翅膀还没长硬,你只要到处跑,就有可能摔断腿、摔断翅膀。所以设法让各位生起想学的心,而且能够进入状况;学到了某个程度,你有能力、有条件,你想怎么学都可以。但是如果最初的这一步你没有跨出去或是没有跨稳,就有可能导致你什么都不想学。因为我发现有不少的同学才学《摄类学》不到半年,他就已经放弃了;他不只放弃学习《摄类学》,他连同放弃学习五部大论的机会;甚至到最终,他放弃了学习。为什么他会这样想?「《摄类学》是五大论的基础课程,如果《摄类学》我都学不会,我哪来的条件学五大论?」的确,寺院的学习也是如此,每一年都要参加考试,考不过的人就留级;隔年再考不过,再留级。所以有些原本的同班同学已经升上了五年级,他可能还停留在一年级;同一年的课,他读了四年都还没有毕业。


所以对我来说,设法让初学者能在学习的一开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,这很重要。其实,不是你的资质不够,真的不是;而是你一开始学习的方式有偏差,或是你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无法掌握重点,而导致你学不上去。那跟你的年纪、性别、记忆力没有任何关系,根本不需要这样去思考。你只要告诉自己:「我只要设法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,这样就好。」这样你回去以前,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,这样的学习才不会有压力。当你在学习的过程中,你觉得学习的压力让你喘不过气来,那样的学习多半都有问题;学习应该是快乐的,学习应该是愉悦的。


而且佛陀之所以要讲法,祂是想要告诉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。我们拿到了离苦得乐的这帖药,在服用的过程中,应该要有离苦得乐的效果!而不是我们去看医生,医生给我们这一帖离苦得乐的药,服用之后反而离乐得苦,这样就不对了。就像如果你因为拉肚子而去看医生,医生给你止泻药,你服用之后越拉越严重,你还会想要继续吃吗?不会;因为止泻药应该要有止泻的效果。相同的道理,佛之所以为众生讲经说法,祂是希望众生快乐、祂是希望众生不要痛苦;而这帖离苦得乐的药在服用的过程中,虽然没有办法短时间内究竟地离苦得乐,但至少要有离苦得乐的效果出现。当你发现你学法越学压力越大、痛苦与日俱增、人际关系越来越差,这就表示你学错了, 所以应该适时作出调整。学习是快乐的,在学习的期间应该掌握学习的方法;关于这个部分,我们在上课时应该都会再再地讨论到。


好,我们早上的课就上到这个地方。










上一篇:测试贴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白玛程列    

GMT+8, 2024-4-27 16:48 , Processed in 0.088091 second(s), 10 queries 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.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